绘本,英文名叫“picturebook”,也可汉译为“图画书”。它一般由图像配合文字,并通过连贯的画面来表现故事内容。它在源生国家的幼儿教育中使用较为普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绘本阅读教育较为滞后,其发展水平也远不如欧美乃至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中国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逐步重视,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开始重视孩子的学龄前教育,因此,以何种方式、运用怎样的手段来教养学龄前幼儿,成为许多人思考的问题。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插图精美、文字简练、蕴含深意的绘本,很自然地成为家长和幼儿教育机构首选的教学载体。
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认知图形的能力从很小便开始慢慢养成。学龄前的孩子尽管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实际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孩子根据画面之间的关联慢慢读出故事,进而能够欣赏绘画。绘本中的文字较少,简短的文字演绎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活泼有趣,符合孩子的语言习惯,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本文从促进幼儿成长的角度,探讨绘本阅读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意义。
一、绘本引领幼儿早期阅读,给幼儿一个熟悉又健康的世界
1.绘本胎教,内隐记忆,传递幼儿情感体验
绘本进入孩子的生活可以前移至出生前,即胎教。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心理学家安东尼·狄卡斯伯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给胎儿读书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婴儿可以辨认出一些出生前听到的声音。研究发现,胎儿的哭声和他的父母一样带着口音,他会模仿在子宫中前三个月听到的声音的音调。[1]而根据脑科学研究,人的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在其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益的经验。[2]内隐记忆伴随婴儿的出生就有了,当年轻的父母对着胎儿用轻柔的声音诵读着儿歌童谣及简短而富有寓意的故事时,充满爱的讯息便随着父母的独特口音传导给了胎儿,父母在孩子出生前读书给他听的特殊经历,会使胎儿的大脑神经元创建出新的脑内联结,这时孩子的基本情绪、行为反应、认知观点,还可能涉及身体的编码系统纳入到内隐记忆中。[3]这样的孩子出生后会呈现出良好的成长状态,很多时候被称为是孩子的天赋和秉性。其实,溯本求源,可能是父母的声音给了他足够的爱抚,胎儿会把这些熟悉的声音与安全感和舒适感联系在一起,如此独特的情感体验,无疑会给孩子的大脑发育、情绪情感、行为习惯、认知探索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不一般的意义和影响。
2.阅读教养,绘本先行,建立幼儿健康习惯
婴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在民间概括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九会走”。而随着抬头、翻身、坐、滚、爬、走这些动作的一步步完成,孩子可以在成人的引导下慢慢走进绘本的世界。
在幼儿6个月之前,成人可以尝试给孩子读一读绘本,让孩子看看书里的图画,这种做法符合皮亚杰的感知—运动性智力发展理论。
皮亚杰在《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写道,“每一个行为——所涉及的只要是一个伸向外界的动作,或者是一个内化了的动作——都表现为一种适应,或者更确定地说,表现为一种再适应。个体只有在感受到一种需要时,也就是说,只有环境与有机体之间的平衡被暂时打破时,他才有所行动,并且其行动是致力于重建这个平衡,更明确地说,是致力于重建适应有机体。”[4]6个月之后,孩子的手开始有了随意的抓握动作,随着精细动作的发展,手眼的协调和五指的分化开始出现,孩子慢慢能够将需要抓握的对象从周围其他事物中区分出来。色彩鲜艳、纸张硬实的绘本很自然地进入了他的视线,孩子能将绘本与身边其他的玩具物品进行区分。孩子此时感觉到一种需要,图书对他的吸引,促使他有所行动,于是那只伸向图书的手,便是孩子主动探索世界的开始。伴随着翻书,一幅幅有趣的图画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嘴中咿呀的声音,便是他内心愉悦的反应,书就这样走进了孩子的世界,与孩子建立了联接。[5]如果此时在孩子面前摆放的是电视机、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孩子第一次伸出手触动的电子按键,同样也能在屏幕上出现跳动的画面,也会给孩子带来愉悦的感觉,但在与书联接之前,先与电子产品建立联接,不同的外部环境,导致同样一个伸向外部的动作,将影响孩子的不同适应性、需要、习惯,最后,可能引向未来不同的人生轨迹。关键问题是,电子产品所具有的较大副作用,可能会大大伤害幼小孩子的视觉乃至身体发育。
文章来源:《幼儿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yejyyj.cn/qikandaodu/2021/0127/886.html
幼儿教育研究投稿 | 幼儿教育研究编辑部| 幼儿教育研究版面费 | 幼儿教育研究论文发表 | 幼儿教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幼儿教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